现代科技助力文物修复
日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历时8年,顺利竣工,以“金碧辉煌”的面容重新与游客见面。其修复工作极为复杂,专家工作队首次将一些国际先进的现代科技运用到修复中,在高温潮湿环境下的彩绘造像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先进的现代科技越来越受瞩目,如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清洗、3D打印技术、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技术,近年来均取得突破。现代科技让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具箱里有了更多工具,为文物保护工作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红外热像探测判断文物状态
红外热像探测主要应用在文物表面探测中,是唯一一种可以将热信息瞬间可视化,并加以验证的诊断技术。根据文物的热图显示分析判断文物保存状态及推测病理研究,红外热像探测技术借助其非接触、高效率、安全、直观形象等诸多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目前,红外热像探测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检测露天大型建筑、石窟、土遗址等毛细水的隐匿状况以及对文物保护维修效果的测评。
毛细水的迁移一直是危害文物保存的罪魁祸首,位于陕西的金川湾石窟是三阶教的刻经石窟,刻经的珍稀程度、数量之大应为现存的中国刻经石窟中最重要的石窟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毛细水的侵蚀,经文风化脱落现象越来越严重,局部已经出现坍塌,探索毛细水的来源及分布情况对保护石窟十分必要。
如果石窟不存在毛细水侵蚀,整个热图颜色是单一均匀的。从金川湾石窟主佛背部毛细水分布热图可以看出,图中红色区域为毛细水密集区,因照相时间为冬季,窟内温度在0℃以下,岩体内部毛细水趋向凝结的过程,在凝结过程中释放一定的热量使其周围环境温度明显升高,显示在热图为温度高的红色区域。根据热图不同颜色区域可以区分毛细水活动频繁的区域。
(文章来源:华夏收藏网 )
上一篇:红外热成像仪都有哪些详细的应用
下一篇:热成像在森林防火中的智能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