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一测:提前揪出静脉“栓子”
静脉曲张
动脉闭塞
人体的下肢到肺部,算是一段比较“遥远”的距离。因此,一般人会难以想象,下肢的静脉血栓,会成为导致肺栓塞的隐秘导火线。临床上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让人头疼的是,80%的下肢DVT并无临床症状,很难诊断。及早发现肢体的静脉栓塞,是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手段。
日前,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的第一届静脉血栓防治与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讨会上获悉,一种叫红外热成像检测的技术,可用于肢体深静脉栓塞的筛检。目前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初步完成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其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据悉,与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等结构影像相比,功能成像的红外热成像检测可提早10个月发现血管功能问题,揪出其他检查手段查不出的栓子,及时从上游阻断肺栓塞发生的可能。
优点
比血管造影及超声更早发现血管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当疾病发生时,人体的功能变化会早于结构改变。”邓方阁认为,从功能改变到结构改变,就是疾病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因此,身体机能的动态观测比静态观察更具先兆性。”
“而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就是检测功能改变的。”邓方阁指出,目前,包括磁共振成像、CT、X线以及多普勒超声在内的结构影像检测,只可透视到机体内部,并以多角度的视角,提供机体结构异常的病变信息,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机体组织的功能变化。
邓方阁介绍,前期研究结果提示,与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相比,红外热成像检测甚至可提早10个月发现血管问题。
“曾有一名患者,超声检查下肢静脉栓塞时,呈阴性,但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查出却呈阳性,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下肢静脉果然栓塞了。”她说,还有一名患者,第一次做血管造影时,显示没有静脉栓塞,但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检测为阳性,患者不以为意,结果,第二次做血管造影时,就有了静脉栓塞。
“因此,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是对超声检查、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的补充,”邓方阁说,而且,它的作用更多的是早期的筛检,但并不能替代超声检查、血管造影等检查。
她还提出,与目前无创的多普勒血管加压超声检测相比,红外热成像检测还具有检测方便(跟照相差不多)、检查时间短(只需几分钟)、检查费用低廉、重复性好、患者可直观目测等优点,被誉为“绿色”检测。
提醒
红外热成像检测筛查技术并非万能
邓方阁说出,红外热成像作为一种生理学功能检测手段,反映的是机体组织的功能状态。因此,红外热成像在疾病早期,就能探知机体内部的微细变化。如果这种早期功能性的检测能用于基层单位,对下肢深静脉栓塞实施大范围的健康普查,筛出重点病人,可大大缩窄复查范围,更便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筛查、早期诊断、预警及临床监测。
“不过,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她说,在她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的64例患者中,就有两例患者,明明已经发生栓塞,但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结果就是呈阴性,说明红外热成像技术还与患者交感神经调节等其他因素有关。同时,红外热成像仅用于筛查,发现问题后,还需要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测手段进一步确诊。此外,目前,医用红外热成像仪的临床应用并未做到标准化、专业化和专科化。迄今为止,该技术也尚无统一标准,极大影响了该技术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的推广及普及。
(文章来自 网易新闻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