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制冷红外成像”核心技术
“‘非制冷红外成像’及‘太赫兹实时成像’是一种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更神奇的技术”,在研发者看来,它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在战场上,可以探测夜幕掩盖下的目标、显示烟雾中隐藏的坦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打造车辆的夜视系统;在机场安检中“1秒安检扫描全身”,也可以“验明”建筑大楼的“瑕疵”……
这只“眼睛”的研制过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红外之眼”能看到什么?
正在高速行驶的轿车前方突然窜出一只动物,在能见度只有两三米的情况下,车辆却提前十米刹了车。借助车上的远红外线摄像机,驾驶员能及时识别出人、动物和车辆等不同散热物体;一座建筑的质量“瑕疵”与节能水平难以用肉眼观察,但通过红外成像技术,检测易如反掌,因为裂缝处与其他地方的温度不同。
“借助于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看透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就是红外成像技术。上述两个例子只是这项技术广泛用途的部分显示。
在军事上,红外热像仪可应用于军事夜视侦查、武器瞄具、夜视导引、红外搜索和跟踪、卫星遥感等多个领域;在民用方面,可以用于材料缺陷的检测与评价、建筑节能评价、设备状态热诊断、生产过程监控、自动测试、减灾防灾……
这是一个散发着巨大诱惑的市场,也是一个“难以高攀”的市场——核心成像芯片的研制太难了,难到只被西方少数国家掌握,却因其广泛的军事用途被列入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之列。而国内,围绕着这项“高门槛、宽应用”的技术,一批国字头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展开角逐。
“深不可测”的研发大海淹没了谁?
黑夜是光的坟墓,也让人们产生了对光明的渴求,红外成像与红外探测器便应运而生。
在夜视领域,红外探测器是热成像系统的核心,主要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尽管前者被认为是高端应用中的最佳选择,但因为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尺寸较小、重量较轻且功耗较低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更获大家青睐。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