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相博客 > 另眼相看古田山:红外相机拍到的野生动物

另眼相看古田山:红外相机拍到的野生动物

地处浙江省西部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存着良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至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田山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7种,包括“镇山之宝”白颈长尾雉、黑麂、豹和云豹4种一级保护动物,以及白鹇、仙八色鸫和黑熊等33种二级保护动物。古田山的野生动物种类虽多,但是天性机敏、活动隐秘,所以我们在野外调查或森林中行走时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否则并不容易发现它们。

在野外邂逅野生动物

清晨,从高处远眺薄雾笼罩着的古田山森林,似乎异常宁静。信步穿梭其间,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漏下,斑驳地落在地表的枯叶上。除了耳畔“沙沙”的脚步声,有时四周难闻一丝声响。不过,你若骤然停下脚步,立足林间,屏住呼吸细听,寂静的林中世界便会热闹起来:脚底绿草丛中有昆虫的低吟,林间有鸟类的鸣声,甚至还能听到几声远处兽类的吼声。多数野生动物警惕性高,在人类能够亲眼看见之前就已经跑远,或隐蔽起来了。所以,在林子中直接发现野生动物的机会相当少,不过可以通过叫声或动物留下的痕迹、羽毛或排泄物等间接证据调查和记录。

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我曾在古田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进行持续的“巡山看鸟”。这种调查方法主要是沿着林子内设定好的样线行走,记录样线两旁看到或听到的鸟类。监测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厘米的树木都已经被标记定位,所以我可以依据这些树木精确定位记录到的鸟类。虽然我身着迷彩服,已经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在森林里不那么显眼,但是想要亲眼见到那些生性机敏的动物还是非常困难。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仅见过三次白颈长尾雉,只看到过一次黑麂,还是在远处扬着白尾巴遁匿而去的身影。

森林里特殊的眼睛

在野外亲眼看见野生动物,尤其是数量稀少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需要极好的运气,更不要说那些昼伏夜出的兽类了。所以,红外相机就成了研究人员置放在森林中的一双特殊的眼睛,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域。

红外相机拍摄,通常是指在相机上安装红外自动触发系统来获取野生动物的图像数据,包括图片和视频。如今使用较为普遍的被动式红外相机的工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扇形区域内通过红外热感应监测温血的野生动物。当恒温动物(温血动物)经过这个扇形区域时,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产生了一定的温度差,从而触发相机拍摄。因此,除了蛇、蜥蜴和蛙等变温动物(冷血动物)之外,其他诸如兽类和鸟类等恒温动物,都可以被红外相机捕获。由于红外相机能够昼夜连续工作,以及拍摄时难以被野生动物察觉等优点,成为监测野生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常规方法。

虽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机械式的相机陷阱(红外相机的前身)便已经开始使用,并且用来拍摄和记录野生动物,但直到最近20年来,红外相机拍摄技术才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早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动物学家卡伦斯博士使用红外相机调查孟加拉虎种群,并估计其种群数量和密度,标志着红外相机技术开始应用到科学研究之中。

最近十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置放红外相机,陆续重新记录到许多行踪隐秘的动物。例如,200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时隔86年后再次记录到了狼獾,2009年第一次图片记录了撒哈拉猎豹,以及2011年在我国东北地区时隔62年后再次记录到了远东豹。

红外相机不但帮助研究人员重新记录到许多隐秘的野生动物,更令人兴奋的是还直接导致一些新物种被陆续发现。例如,2008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灰脸象尖鼠是120年来象鼩属中首次发现的新种;2013年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发现了世界上第五种貘——卡波马尼貘,这是近20年来大型哺乳动物新种的首次发现。更令人鼓舞的是,2015年我国研究人员在西藏墨脱县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等手段,发现了猕猴属新种——白颊猕猴。白颊猕猴因成年个体面颊上生有稳定的灰白色毛发而得名,这是近几十年来由我国研究人员正式发现和描述的第一个灵长类新种。由此可见,国内外红外相机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重新记录野生动物和发现新物种的利器。

(文章来源:科学网斯幸峰博客)

我要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上一篇:让气体泄漏“看得见”—炼油厂气体泄漏检测应用

下一篇:红外摄像机经常起雾该怎么解决

Back to list